长沙大河西先导区观音港新城发展规划
获奖信息
2013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(城市类)三等奖
深圳市第十五届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

在“两型社会”建设背景下,规划积极探索科学理性的技术思路与方法。以城市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,探索发展绿色功能示范区、实践集约用地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内容;并针对长沙夏季“火炉”的气候特征,研究丘陵滨水地区生态空间保护与局部气候营造方式。

1.多要素综合评价,生态塑形城市
在区域生态廊道与生态适宜发展分区的基础上,叠加动力系统影响评价及生态廊道空间,确定城市生态格局,生态赋予城市空间雏形。

2.运用气象分析技术,改善局部气候微循环系统
项目突破传统规划分析的局限,与当地气象条件结合,通过优化廊道空间改善局部气候,就“两型社会”在空间构建方面进行探索;并结合气候条件与地形环境,预留多廊道联系。

3.立足流域单元,理性塑造水环境
以靳江河、观音港流域为规划空间,维护流域内各生态系统的平衡。整合现有的小山塘和残存林地,保持水量和林量的动态平衡,培养新的水廊道。

通过GIS软件分析明确不同的汇水分区及汇水体系,结合水资源量测算、按照自然汇水路径,以低冲击方式沟通湘江内外水系,并形成人工湖进行蓄水和引水调节,保证丰水、枯水期的自然排水体系的可持续性。

4.量化控制建筑布局,促进城市内部通风
在核心区城市设计中,通过借助风洞软件,模拟风在城市建筑环境中的流动过程,从风道系统、建筑高度、建筑朝向等方面对建筑空间布局提出量化控制,以促进城市内部通风。



水系分类
 


综合交通系统


总平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