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目规模
1784 平方公里
项目概况
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和“深(圳)中(山)一体化”建设的历史机遇,中山亟需破解当前突出的土地瓶颈,盘活存量用地,释放发展空间,实现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崛起。本次规划在系统评估全域更新资源潜力的基础上,立足增量与存量土地统筹发展的视角,研判更新工作重心、规划目标与策略,进而结合实际管理需要构建“更新规模+更新方式+更新片区”管控体系,并通过分层传导和动态调整机制,提高管控弹性,适应存量发展特征。
主要特色和创新
1)搭建综合性更新专项规划编制体系
针对中山城市更新工作的复杂性,规划形成“1+10+19+X”的成果体系,通过市域城市更新总报告统领全局,开展更新实施评估、更新利益平衡机制、更新政策和管理机制等10个专题专项研究加强规划支撑,同时结合部门事权制定中心城区与18个镇的更新专项,加强规划传导与上下联动,并提供更新政策与管理机制优化、数据库建设等后续服务,以促进中山城市更新的系统性建构和持续性改良。
2)推进市镇联动、多规协同的工作机制
一是构建“市镇联动”的规划编制流程,项目先行启动镇街城市更新需求报告收集工作,充分协调市镇两级诉求,统筹编制市域总体更新方案,再分解方案与镇街进行多轮沟通,进而整合完善形成市域规划成果,以保障方案的针对性与可实施性。二是推进“多规协同”的沟通协调机制,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团队保持紧密沟通,协同工作进度,及时确认重要规划事项,逐步达成规划共识。
3)基于增存统筹视角研判更新目标
规划针对中山现状增量建设用地指标有限,而存量未建用地仍有较大盘活潜力的情况,综合统筹增存土地资源,研判各类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分布情况,结合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和发展导向,分析城市更新的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,进而结合城市发展阶段特征,明确近远期城市更新目标。
4)构建刚弹结合的更新方式管控体系
规划通过划定区块范围对微改造、全面改造等更新方式进行刚性管控,同时允许镇街更新专项规划结合实际增补一定比例全面改造范围,从而为镇街更新工作预留适当弹性。
此外,针对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和山水景观视廊管控要求,规划划定特殊协调范围,提高范围内全面改造项目准入门槛,强化历史保护、高度限制和建设风貌的管控要求,明确由市政府“一案一策”研究确定项目方案,鼓励范围内更新项目通过异地平衡方式来满足各项约束条件。
5)形成网格化的更新片区管理体系
规划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方向和地方城市更新语境,划定“城市更新片区”作为存量地区更新统筹的基本单位,并与控规管理单元范围充分对接和协同优化,以保障更新规划与控规的有效衔接,促进全域更新资源的网格化精细管理。
同时对接管理需求,对更新片区进行分级管控。其中全市核心战略资源纳入市级重点更新片区,由市级政府重点统筹和管控;镇街重点地区纳入镇级重点更新片区,通过片区统筹规划细化管控要求,贯彻上位规划意图;一般片区允许基于更新意愿,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划要求灵活申报更新计划,保留市场活力,降低政府成本。
6)开展空间治理视角下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
针对中山城市更新特征,基于空间治理理论分析框架,针对工改工、历史保护与老旧小区微改造等重点难点更新项目,剖析地方政府、原权利人、实施主体及社会公众等的利益诉求,评估现行更新政策与实施模式在利益平衡方面存在的问题,进而结合周边城市典型案例,提出促进更新利益平衡的策略建议。
摸家底:梳理现状建成区,摸清更新潜力
定方向 :明确更新目标,制定更新策略
优管控:统筹更新规划,完善管控体系
促实施:加强政策保障,优化管理机制